新聞動態
公司新聞
大別山與秦嶺山脈構成我國南北分解線,霍山處于我國南北分水嶺,位于安徽省西部、北緯30度(這是一個神奇的緯度,大家應該都是了解的)大別山北麓,四季分明,氣候濕潤,雨量充沛,植被茂密,為眾多中藥材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,是霍山石斛主要的自然分布區和理想的生長地、繁殖地。野生石斛生長由于經歷冬季時間較長,為適應當地的氣候生境,長得比較短小圓潤,中部膨大而鼓,從形狀上與古代量器“斛”更為相像。人工仿野生種植,從生長到采摘需要3—5年時間。
在2013年吳邦國委員為霍山石斛題詞“霍山石斛,中華瑰寶”。
霍山石斛的起源——漢代
漢代首提“石斛出六安”,西漢《范子計然》中有載:石斛出六安,顯示石斛作為藥材,當時就以六安國為主要出產地。漢末《名醫別錄》亦有記載“石斛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”。
霍山石斛的興盛——大唐時期
南北朝梁代,陶弘景編撰《本草經急注》。對石斛,他最后總結一句“世方最以補需,治腳膝”,功效點睛之筆!石斛如何治病?藥王孫思邈之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首次總結了唐代的醫藥精華,石斛用方也不例外,千金方何止千金!
霍山石斛為什么要特別關注唐代?唐《通典》(801)記載,淮南道年貢石斛二百三十余斤(其中壽州生石斛五十斤,霍山時屬壽州),而當時全國一年的總進貢量約300斤,由此可推算淮南道年貢石斛占有率在75%以上,說明大別山地區是唐代最大的石斛道地主產區。
年三百余斤的進貢量,同時也說明宮廷的需求量很大,這一點結合唐代著名方書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《外臺秘要》等大量含石斛的組方也可窺知一二。甚至在《外臺秘要》(唐752)中,有藥方明確標示“六安石斛”,顯示霍山石斛在唐代已得到道地認同。
霍山石斛的轉折——宋朝時期
宋朝元豐年間,公元1080年《元豐九域志》記載,本地區的石斛進貢量為四十斤(其中壽州十斤),而全國總進貢量為五十斤,由此可以推算本地區年貢石斛占有率還在75%以上,說明大別山地區仍然是是石斛的最大道地主產區。1079年,宋朝派出龐大醫療團到高麗為文宗治病,并贈送名貴藥材100種。其中,就包括“壽州石斛”。可見宋代的“壽州石斛”延續了唐代“六安石斛”的風采。
但同時,由唐代的年二百三十余斤,到宋代的年四十余斤,僅是前量的17%左右,應該說唐、宋以來一直大規模使用,霍山石斛的野生資源減少是必然的。而到了南宋后期,南宋高層人士感慨“藥譜知曾有,詩題未得嘗”,顯示當時石斛藥材非常少見,這就造成了霍山石斛歷史上第一個缺失期。
霍山石斛的低谷——明朝時期
經歷了唐宋兩代的大規模使用,低谷是必然的。到明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的《壽州志》,以及明萬歷十二年《六安州志》(1584年),兩地藥屬眾多藥材中皆無石斛之蹤影,顯示霍山石斛之野生資源又一次消耗殆盡。這也造成了霍山石斛歷史上第二個缺失期。
霍山石斛的重振——清朝時期
清代最重要的當推趙學敏在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中,集多家之言,提到“霍石斛出江南霍山,近年江南北盛行之”。趙學敏在書中還特別記載了霍山石斛“有成毬(球)者”,這是楓斗雛形的最早記載,可見楓斗的起源應來自霍山石斛。
霍山石斛又回到了舞臺中心,但正是康乾盛世大量的使用,讓霍山石斛的野生資源很快又消耗殆盡。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《霍山縣志》又記載“因采購者眾,本山搜剔已空”。這算是霍山石斛歷史上的第三個缺失期。
又過了約100年,霍山石斛仿佛恢復了元氣,但時間甚短,光緒三十一年《霍山縣志》更形容“石斛則又搜求殆盡,寥寥如星辰矣。”
又過了約100年,霍山石斛仿佛恢復了元氣,但時間甚短,光緒三十一年《霍山縣志》更形容“石斛則又搜求殆盡,寥寥如星辰矣。”
2008年,無菌播種技術,和大棚育苗技術,的成功應用,霍山石斛的產量,穩步增加。
石斛附生在石崖,或樹皮表面,是未進化,半氣生,蘭科植物,忌土壤。五行屬金,位屬白虎,卦相既濟。
霍山石斛,晶瑩剔透,香氣撲鼻,味甘醇,粘性明顯。
1、醫書鼻祖,《黃帝內經,素問奇病論》,帝曰:有病口甘者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,此五氣之溢也,名曰脾癉。
夫五味入口,藏于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,此肥美之所發也,此人必數食甘美,而多肥也。
肥者,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。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 (此乃《黃帝內經》,僅有的兩個藥方之一。)
2、漢朝司馬遷,《史記》附錄:霍石斛,干之,而不槁,嚼之且無渣滓,味濃厚,而富脂膏,養胃益液,卻無清涼,礙脾之慮,確為無上妙品!
3、藥書鼻祖,《神農本草經上品》,石斛:主傷中、除痹、下氣、補五臟虛勞贏瘦、強陰、久服厚腸胃,即節食減肥時,沒有饑餓感。)…
《本草綱目》:強陰益精,厚腸胃,補內絕不足,平畏氣,長肌肉,補腎益力,輕身延年。
華佗弟子吳普曰,神農,甘平,扁鵲酸,李當之寒。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:系出六安州及,潁州府霍山縣,名霍山石斛,為真金釵斛。
霍山石斛是滋陰補益珍品,清胃除虛熱,生津醫勞損,開胃健脾,定驚療風,甘芳降氣,能鎮涎痰。
《本草再新》:理胃氣,清胃火,除心中煩渴,療腎精虛熱,安神定驚,解盜汗……
《藥性論》:治男子,腰腿酸軟,健陽,逐皮膚風痹、骨中久冷。《名醫別錄》益精,補內絕不足,平胃氣,長肌肉……
4、《珍珠囊》“金釵石斛,能使元陽壯,腰疼膝痛并皆驅;鬼臉升麻,能教百毒消,疹痘斑瘡寧可較”(張元素,字潔古,金之易州(今河北省易縣水口村)人,1131年-1234年(享年101歲),他自幼聰敏,8歲應“童子舉”,27歲試“經義”進士,因犯“廟諱”而落榜,遂棄仕從醫。
金史記載:其人努力行醫,用藥效差。后夢見:有人用斧砍開其頭,鑿棄木削,放醫書三本。遂醫術大長,聲名大作。當時名醫劉完素,傷寒八日未愈加重,張元素一劑中藥治愈。一生為百姓治病。
(藥圣李時珍曰:“潔古珍珠囊,凡書一卷,深闡軒岐秘奧,參悟天人幽微,大揚醫理,靈素之下,一人而已。”
《本草綱目》引用醫書276家,經史440家,全書共190多萬字,載有藥物1892種,收集醫方11096個,然而張元素所撰,《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》,被李時珍完整,收入《本草綱目》。
醫圣張仲景所著,《傷寒雜病論》,和《金匱要略》,藥圣李時珍,對其引用亦是,寥如晨星。足見張元素,在藥圣李時珍心目中,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翻遍歷朝歷代,醫藥典籍,僅有張元素,提出了唯一的 ,壯 元 陽 藥材,經典名方,六味地黃丸,也只是通過,滋陰補陽。)
5、陳修園,醫學弟子極多,撰寫醫藥書,140多萬字。(1753~1823,中國清代醫學家,福建長樂人,憑治愈腦溢血昏迷出名。)著《神農本草經讀》,:石斛 氣味甘平無毒,主傷中,除痹,下氣,補五臟虛勞羸瘦,強陰益精。久服厚腸胃。
引葉天士:石斛氣平入肺,味甘無毒入脾。甘平為,金土之氣味,入足陽明胃、手陽明大腸。陰者,中之守也;陰虛則傷中,甘平益陰,故主傷中。
痹者,脾病也;風、寒、濕三氣而脾先受之,石斛甘能補脾,故能除痹。上氣,肺病也;火氣上逆則為氣喘,石斛平能清肺,故能下氣。五臟皆屬于陰,而脾名至陰,為五臟之主,石斛補脾,而蔭及五臟,則五臟之虛勞,自復,而肌肉之消瘦,自生矣。陰者宗筋也;精足則陰自強。精者,陰氣之精華也;納谷多,而精自儲。腸者,手陽明大腸也;胃者,足陽明胃也;陽明屬燥金,久服甘平清潤,則陽明不燥,而腸胃濃矣
《新訂》,張隱庵曰,石斛生于石上,得水長生,是稟水石之專精,而補腎。味甘色黃,不假土力,是奪中土之氣化,而補脾。斛乃量名,主出主入,能營運中土之氣,而愈諸病也。(石斛補人后天之本脾胃,陳修園如此長篇,引用大家的講解,窺見石斛功效,《道藏》將石斛列為,仙草之首,并非浪得虛名。)
根據華佗《中藏經-,人法天地論》推斷,石斛,陰濕之地能生,干旱峭壁能活,味正清香,合張元素、陳修園所述,石斛五行屬金、位屬白虎、卦相既濟;功效:除痹,滋陰!
補臟虛,調腑實,疏通經絡,保持人體穩態。)(人參黃芪屬巽卦,中風病人慎用。)
6、健康報2015年7月3日2版,β-內酰胺類抗生素,(即阿莫西林、頭孢、先鋒等,)與少量三氮唑偶聯糖脂衍生物聯用,其活性提高256倍,對殺傷超級細菌有奇效。服用消炎藥同時,飲用少量霍山石斛,效果特別明顯。
區別與其他品種石斛,霍山石斛,特有的多糖含量≥17%,特有的總生物堿含量≥0.03%。
霍山石斛(米斛),新鮮枝條,粘感更明顯,清香甘醇,無苦無酸無渣。
霍山石斛(米斛)優質干品,青中透黃,有玉感,粘性明顯,蘭香明顯,味甘醇,無渣無酸無苦。
最佳食用方法:
最佳食用方法:
1、霍山石斛配生黃芪、仙靈脾、仙茅、白芍、益氣補血、陰陽雙補、不膩不燥。用于陰陽(氣血)雙補,兼夾痰濕者。
2、霍山石斛配地黃、焦白術、茯苓、白芍,益氣養陰,健脾和肝。
3、鮮吃、榨汁、沖泡、 燉湯都可以,霍山石斛葉和花,泡茶很好。
上一條:
下一條:霍山石斛各種養生吃法
[向上]